顯示具有 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張天鈞/茶的藝術與醫學

張天鈞/茶的藝術與醫學
【聯合報/張天鈞】
記得幾年前,我當台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時,邀請國際細胞學會出版的「細胞學雜誌」的總編輯來台灣演講,會後與內人招待她到陽明山竹子湖飲茶和賞花,並將剩下的茶葉讓她帶回去,還買了一朵玫瑰花送她。她覺得我們喝茶的方法很特別,對我們的招待,印象十分深刻。
有關茶的詩很多,但我最喜歡的是常被刻在竹子做的筆筒上的宋朝杜來寫的《寒夜》: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家就有這樣的一個筆筒,只是當時買的時候並不曉得是誰做的詩,只是覺得意境很美。
在英國,英式下午茶是很有名的,我去年四月在倫敦買了一本下午茶的書,讀了以後才知道英國喝下午茶的習慣原來是在1600年代,當時荷蘭和葡萄牙是海上的 霸權,他們將黑茶和綠茶引進他們的國家。而喜歡喝東方茶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於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士二世時,帶了一些茶到英國,在上流社會流行, 而造成風潮。
在台灣,做茶的科學研究,最有名的應屬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林仁混。他最近寄給「當代醫學月刊」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不僅談茶的科學研究結 果,也談到茶的文化。其中提到現在電視廣告說喝茶會讓人變曲線玲瓏有致,是因為茶飲料可以「切掉」體脂肪而達到瘦身的目的,但實際上的研究結果是,茶或茶 多酚可以抑制細胞中的脂肪酸合成(Fatty acid synthetase. FAS),因此可以達到降血脂或瘦身的效果。但對一些已經肥胖的人,茶之減重效果並不顯著,只有對一些有肥胖傾向的人,長期喝茶的確有抑制肥胖的能力。
 林仁混院士還提到,中國茶道有四諦「和、靜、怡、真」:
和:堅實的思想核心。
  飲茶時,表現謙和之禮。
靜:無所不利的修習之路。
  通過茶事活動創造一種寧靜和  諧的氛圍,達到修身養性的目  的。
怡:愉悅的心靈享受。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飲茶可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勤儉行事,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雖然我們這裡有很多人有喝老人茶的習慣,規矩也蠻多的,不過印象讓我十分深刻的倒是有一次在日本京都參加國際會議時,他們教大家日本茶道,第一件事是先將手錶拿下來,在沒有時間的壓力下進行。我想這也許是忙碌的現代人應學習的。

【2012/01/01 聯合報】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鼻過敏+染燙髮 落髮危機大增

鼻過敏+染燙髮 落髮危機大增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專題報導】
麻豆/天妮。 記者陳立凱/攝影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掉髮者除了常熬夜、頭皮易出油,還有三成是鼻過敏患者,更有半數都有染燙髮習慣。醫師認為,除了內分泌因素,掉髮、禿頭與鼻子過敏高度相關,建議患者不應染燙髮,以免掉髮更嚴重。 高雄市阮綜合醫院育髮科主治醫師張祺璋,將八年來在新竹、台中、高雄等地門診治療的掉髮、禿頭患者共6036人,依年齡、洗頭頻率、睡眠習慣、過敏狀況等進行統計,發現這些患者頭皮出油嚴重,每一到兩天就洗頭者93%,更有73.49%天天洗頭。
值得注意的是,6千多名患者中,1943人有鼻子過敏症狀,占32.26%,其中高達55.10%曾經染過頭髮。張祺璋表示,國外曾有研究發現,掉髮和過敏性鼻炎基因相鄰,印度研究也發現,掉髮和過敏性鼻炎有其共通性,不過這項理論在歐美地區尚未獲得證實。
張祺璋說,從這項大規模調查,可看出不管雄性禿、圓禿、異常掉髮症狀,有極高比率都和鼻子過敏、染燙髮有關。他提醒,鼻子過敏患者盡量不要染燙髮,但有高達73%女性和45%男性患者嘗試染髮,掉髮現象於是無法減緩。
這份調查於2005年1月至2012年3月間進行,患者初診年齡從8個月到97歲,20至40歲青壯年患者占67%。此外,調查也針對患者睡眠習慣進行分析,發現四成患者偶爾或經常熬夜、晚睡早起,有趣的是,真正因工作而熬夜者,只占7.5%。

各科看法不一/鼻過敏短期掉髮 確有此事

國外文獻認為圓禿和過敏性鼻炎有關。 圖/張祺璋醫師提供
掉髮與鼻子過敏有關?部分醫界人士認為沒有關連,耳鼻喉科醫師說,過敏體質者本來就容易受環境變化影響,掉髮原因應進一步分行。
臨床發現,的確有民眾因鼻子過敏,短時間內大量掉髮現象。32歲的張小姐說,有陣子她因搬家吸入太多室內灰塵,鼻子嚴重過敏,那陣子只要一洗頭就掉頭髮。
育髮科:過敏、掉髮患者 避染燙髮
高雄市阮綜合醫院育髮科醫師張祺璋強調,如果正值過敏嚴重期,這些掉髮、禿頭患者卻不以為意,仍定期染髮或燙髮,兩種導致過敏的因子相乘,更容易造成掉髮危機。
耳鼻喉科:確認過敏原 臨床觀察
耳鼻喉科醫師認為,氣喘、濕疹、過敏性鼻炎等有免疫相關問題者,較容易掉髮。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遜模指出,過敏體質者本來就容易受環境變化影響,不過掉髮是否單純因過敏性鼻炎引起,還是要分析是否有營養不良、皮膚病或其他血液問題。
王遜模說,過敏性鼻炎患者雖可透過抽血檢驗白血球及抗體數值,確認過敏原,但只能作為參考,還須觀察臨床症狀;頭皮過敏也是同樣道理,有過敏症狀也不一定會導致掉髮。
皮膚科:過敏周期 似圓禿發作期
高雄市河堤美先診所皮膚科醫師劉達儒指出,過敏體質者很容易受特定食物、環境變化或化學藥劑等影響,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等,都是周期性發作;臨床上也發現,睡不好、壓力大時,鼻子容易過敏,這跟圓禿患者受心理壓力而反覆性發作的情形類似。
皮膚科開業醫師林政賢則認為,掉髮、雄性禿主要原因還是與基因、長期熬夜相關,如果有過敏性鼻炎就不能染燙髮,「現實上很難作到!」他說,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安全染髮,減少對頭皮的傷害。

睡得好營養夠 搶救壓力性掉髮

睡得好營養夠 搶救壓力性掉髮
【聯合報╱董懿容/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王先生在外商公司當業務,常在外奔波,最近半年發現自己開始掉髮,頭髮變得稀疏。檢查發現王先生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加上營養不良,導致毛髮逐漸脫落。
《本草備要》提到,桑椹,甘涼。色黑入腎而補水,解酒烏髭。 圖/本報資料照片
掉髮是現代人常見問題,除了遺傳,也與壓力有關,更受睡眠狀況、飲食習慣、排便、生理周期影響。中醫觀點,肝藏血,腎藏精,肝腎不足是掉髮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氣血衰弱,或肝鬱、血熱等問題,都可能造成掉髮。
「髮為血之餘」,中醫認為頭髮與血相關,血又是營養物質化生而來,脾胃不佳或飲食失當的人,通常連帶影響到毛髮的潤澤度,甚至掉髮。例如生產過後的媽媽,若產後氣血大虧,氣虛、血虛,無法濡養身體肌膚毛髮,所以毛髮枯燥,甚至脫落。
臨床觀察,喜吃刺激性食物的人,也常有掉髮問題,由於其體質較為濕熱,影響毛囊正常生長,除了掉髮,通常也有很多頭皮屑、頭皮出油等問題。
頭皮毛囊萎縮、長出毛髮不健康,顏色枯黃或易斷裂,建議多食黑棗、黑豆、桑椹。 圖/本報資料照片
此外,久病、大病氣血不足者,頭皮毛囊大多容易萎縮,不然就是長出的毛髮不健康,顏色枯黃或易斷裂,建議從膳食改善,注意養分攝取,多食黑棗、黑豆、桑椹。
《本草備要》提到,桑椹,甘涼。色黑入腎而補水,解酒烏髭。另外,可泡桂圓紅棗茶代替一般飲料,在藥膳中酌加適量首烏、旱蓮草、女真子,也可調補氣血,保健毛囊。
掉髮是很多人共同困擾,除了壓力、情緒和環境影響,平常也要避免造成掉髮因子,如刺激性食物、睡眠不足,如此經過一段時間來調理改善,擁有健康的頭髮不是夢想。
改善掉髮,除了中藥調理,平時可以做一些DIY保養。

護髮DIY 控油鎮靜調理露
材料:洋甘菊5錢、薄荷3錢、桑白皮5錢、茶樹精油
作法:將中藥材裝入茶袋中煎煮,加入500C.C.的水煮沸之後,再煎煮約10分鐘。放涼後,加入5至10滴茶樹精油。
用法:化妝棉沾取調理露擦拭頭皮,能夠舒緩及放鬆。

睡得好營養夠 搶救壓力性掉髮

睡得好營養夠 搶救壓力性掉髮
【聯合報╱董懿容/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王先生在外商公司當業務,常在外奔波,最近半年發現自己開始掉髮,頭髮變得稀疏。檢查發現王先生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加上營養不良,導致毛髮逐漸脫落。
《本草備要》提到,桑椹,甘涼。色黑入腎而補水,解酒烏髭。 圖/本報資料照片
掉髮是現代人常見問題,除了遺傳,也與壓力有關,更受睡眠狀況、飲食習慣、排便、生理周期影響。中醫觀點,肝藏血,腎藏精,肝腎不足是掉髮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氣血衰弱,或肝鬱、血熱等問題,都可能造成掉髮。
「髮為血之餘」,中醫認為頭髮與血相關,血又是營養物質化生而來,脾胃不佳或飲食失當的人,通常連帶影響到毛髮的潤澤度,甚至掉髮。例如生產過後的媽媽,若產後氣血大虧,氣虛、血虛,無法濡養身體肌膚毛髮,所以毛髮枯燥,甚至脫落。
臨床觀察,喜吃刺激性食物的人,也常有掉髮問題,由於其體質較為濕熱,影響毛囊正常生長,除了掉髮,通常也有很多頭皮屑、頭皮出油等問題。
頭皮毛囊萎縮、長出毛髮不健康,顏色枯黃或易斷裂,建議多食黑棗、黑豆、桑椹。 圖/本報資料照片
此外,久病、大病氣血不足者,頭皮毛囊大多容易萎縮,不然就是長出的毛髮不健康,顏色枯黃或易斷裂,建議從膳食改善,注意養分攝取,多食黑棗、黑豆、桑椹。
《本草備要》提到,桑椹,甘涼。色黑入腎而補水,解酒烏髭。另外,可泡桂圓紅棗茶代替一般飲料,在藥膳中酌加適量首烏、旱蓮草、女真子,也可調補氣血,保健毛囊。
掉髮是很多人共同困擾,除了壓力、情緒和環境影響,平常也要避免造成掉髮因子,如刺激性食物、睡眠不足,如此經過一段時間來調理改善,擁有健康的頭髮不是夢想。
改善掉髮,除了中藥調理,平時可以做一些DIY保養。

護髮DIY 控油鎮靜調理露
材料:洋甘菊5錢、薄荷3錢、桑白皮5錢、茶樹精油
作法:將中藥材裝入茶袋中煎煮,加入500C.C.的水煮沸之後,再煎煮約10分鐘。放涼後,加入5至10滴茶樹精油。
用法:化妝棉沾取調理露擦拭頭皮,能夠舒緩及放鬆。

轉移性大腸癌 不再是絕症

轉移性大腸癌 不再是絕症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非絕症!醫師表示,仰賴團隊合作的治療計畫,整合化療、標把治療及積極的手術切除病灶,晚期大腸直腸癌仍有機會治癒。
檢出腸癌 57%為二期或三期
2009年起,國內每年新增腸癌患者超過逾一萬二千人。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一平說,腸癌的發生率是目前國人癌症的首位(男女合併計算),死亡率則排名癌症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肺癌及肝癌。根據和信初診個案資料顯示,57%腸癌患者初次診斷疾病時為第二期或第三期,另有20%的人發現罹癌時就是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
為早期發現大腸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有提供5069歲 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但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指出,糞便潛血是針對「無症狀的一般人」,如果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腹瀉、貧 血等情形,糞便潛血檢查無法作為診斷依據,建議應直接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多數的腸癌是由腺息肉演變而來,黃一平醫師說,腺息肉可以說是一種癌前病變,它 變成癌症通常需時約7年;若腺息肉超過1公分,將來變成癌症的機率更高,因此建議發現息肉時,便應予以切除,以預防腸癌發生。
前導化療 縮腫瘤再手術
腸 癌可分為結腸癌與直腸癌,手術切除病灶通常是一至三期疾病的第一步治療方式,針對第三期腸癌的病人,術後會建議接受輔助性化療。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 師黃國埕表示,所謂輔助性化療,主要是透過藥物注射或口服化療,經由血液循環至全身,在腫瘤未成氣候前、把它殺死,如此可預防癌細胞轉移復發。
和 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說,透過精細的影像學檢查,能查知癌細胞是否侵犯穿過腸壁,或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情形。若出現上述發現,術前前導性化療加上放 療,一方面能縮小腫瘤,提昇手術切除病灶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部分直腸癌患者在腫瘤縮小後,或許可以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
遠端轉移化療+標靶縮腫瘤
陳建志醫師進一步說明,相較於開刀後再化、放療,直腸癌病人手術前接受化、放療的預後較佳,局部復發率可減少至10%。此外,術後才接受放療,因骨盆腔器官經手術切除後,小腸會進到骨盆腔內,放療容易造成嚴重腹瀉或腸沾黏導致腸阻塞等副作用。
特 別要注意的是,腸癌會有發生遠端轉移的可能,初次治療完成後,定時接受追蹤檢查,是早期發現轉移並早期治療的最佳方法。黃國埕醫師說,如果不幸癌細胞已轉 移至肝臟,且無法以手術切除,病人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有機會讓腫瘤縮小,再以手術清除腫瘤。目前針對腸癌的標靶藥物有兩種,藥物的選擇並無一定的順 序,不過,病人用藥前可接受K-ras基因檢測,了解基因有無突變,再與醫師討論決定使用何種標靶藥物。
治療計畫量身打造新希望
和 信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忠葦說,標靶藥物也有副作用,以新生血管抑制劑為例,藥物雖可切斷癌細胞養分供給,但患者用藥後易出現脂肪肝,或在手術過程中導 致出血量增加、甚至術後傷口癒合不良等情形。轉移性腸癌患者用藥前,務必與醫療團隊溝通治療計畫,依照目標選擇正確的治療用藥,同時降低風險,增加治癒疾 病的機會。
「勿輕易放棄!」鄭鴻鈞醫師說,10年前標靶藥物未出現前,轉移性腸癌治癒的機會很低,治療方式的選擇也很有限,病人等於被宣判死刑。近年來,化放療、標靶藥物、加上手術的整合治療,為個人量身打造治療計畫,讓病人有機會延長生命,甚至治癒疾病。
健保局日前更宣布,自121日起將腸癌標靶藥物「爾必得舒」納入健保第一線用藥,給付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有了健保的支持,病友們更要有信心戰勝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來源:2012/11/25【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玻璃體剝離 飛蚊變成蜘蛛網

我的經驗/玻璃體剝離 飛蚊變成蜘蛛網
【聯合報╱徐步青/台北市】 我53歲,左眼近視500度、右眼400度。30多歲時,開始有飛蚊症;40歲左右,因閱讀過度,近視度數竟還增加。4年前,開始配戴老花眼鏡,以緩解看不清楚近物的困擾。
半個月前的一個晚上,坐在書桌前,一邊看進修課程的書籍和講義,一邊寫報告。其實那一陣子,我已連續好幾天這樣伏案用眼。
那天晚上,我突然感覺左眼看東西吃力、模糊,以為是眼鏡鏡片髒掉,就去清潔眼鏡。不料,擦完眼鏡一戴,看東西還是模糊。心想:「會不會是眼睛有分泌物?」照鏡子仔細看,眼球上什麼都沒有呀!
再把視線望向白牆,發現飛蚊症變得嚴重了,飛蚊變大成蜘蛛網,同時好像有許多朵白雲在眼前飄來飄去。
視力模糊 看似毛玻璃
第二天,在公司開會時,望向對面光線明亮的白牆,視線內除了蜘蛛網、白雲之外,還覺得糊糊的。用手輪流遮住右眼和左眼,觀察單眼視力,這才發覺,左眼看東西,似有一片紗窗,也像半透明的毛玻璃;右眼卻視線清楚,像是透明的清玻璃。
很不對勁,趕快去看眼科醫師。但到醫院時間太晚,近打烊,醫師聽我敘述症狀,研判是玻璃體老化剝離,必須先點散瞳劑,半個小時後才能檢查眼底確認狀況,時間已來不及,所以當天未檢查眼底。
圖/廖珮涵繪製
檢查眼底 視網膜破洞
隔天再去看,點了散瞳劑看眼底後,醫師說,玻璃體剝離扯破視網膜,出現一個V字形的洞,破得很大,且有出血,必須趕快用雷射處理;若再拖,有可能惡化為視網膜剝離,嚴重時可能會瞎掉。
醫師還做了一個比喻說,人老了,眼球玻璃體多少都會剝離,就像收蚊帳,收得好沒事;收不好,就可能把貼近的視網膜牽連扯破。
眼內出血 恢復需數月
那天,醫師在我的左眼打雷射,大約打了20、30發。雷射強光一直照射左眼球,光線強到讓我不停流淚,不算太痛,但滿難受的。
雷射手術後一周回診,我的左眼紗網有改善,飛蚊也變小,恢復如同以前的大小,但還是幾朵白雲飄來飄去。醫師說,這是眼內出血還沒有吸收,需要兩、三個月時間。
醫師還告訴我:「妳視網膜破的洞很大,拖了三天才就醫,滿危險的,還好緊急處理,否則現在可能躺在醫院。」
抗凝血藥 也可能有關
我又請教醫師,我前陣子每天服液體銀杏,劑量少於指示用量。這是否與視網膜破裂有關?醫師只簡單的說,有可能,沒有多解釋。
請教另一位內科醫師,他說,雖然不確定,但建議我以後不要再吃銀杏或阿斯匹靈,因為有些人的體質關係,吃這類抗凝血的東西容易引發出血。
經過這次事件,慶幸自己逃過一劫,保住了左眼。經過這次教訓,以後若出現飛蚊突然變大,或視力突然模糊,就要趕快找醫師,不能拖,免得拖出大問題。

揪出腎病變 看懂腎功能關鍵數字

揪出腎病變 看懂腎功能關鍵數字
【聯合報╱王宏育/高雄市王宏育診所院長】
圖/本報資料照片、廖珮涵繪製
年紀大了,器官用久了,總會退化,抽血檢查難免發現一些異常,腎臟功能也不例外。尤其說到腎臟,國人很容易聯想到尿毒、洗腎,格外緊張。 評估腎功能,常見的血液檢查項目是BUN(尿素氮)與Creatinine(肌酸酐,Cr)。
BUN指短期尿毒指數,代表對腎臟排泄蛋白質代謝物的能力,若吃很多肉類或胃出血,BUN會暫時上升。
BUN正常值3至23mg/dL,超過24即表示腎功能異常,超過80為末期腎臟病,超過100稱之為尿毒。
Creatinine是長期尿毒指數,代表腎臟排泄身體肌肉代謝產物的能力,數值通常很穩定,不會大起大落,正常值0.3至1.5mg/dL,超過1.6即表示腎功能異常,超過8為末期腎臟病,超過10稱為尿毒。
可惜這兩項檢查比較「鈍」,必須腎臟損壞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才會顯示不正常。
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08年針對台灣超過20歲以上,共46萬位民眾的研究結果,推估台灣慢性腎臟病約203萬人,但知道自己罹病者只有3.5%,也就是說,每25人只有1人被告知,大部分患者都是等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病,可見腎臟破壞是以相當「沉默」的方式進行。
「The Lancet(刺胳針)」也以「慢性腎臟性疾病:不被注意的、常見的、增加中的、致命的」呼籲世人,多注意腎臟疾病防治。
衛生署提供40歲以上國民「成人預防保健」中,去年新增eGFR(腎臟腎絲球過濾率估計值)。
eGFR顯示腎絲球過濾血液以形成尿液,排泄毒物的能力,更能正確的代表腎臟功能,可視為早期診斷腎臟問題的指標。
目前美國新版的腎臟疾病診斷標準,即以eGFR為主。但eGFR的本土標準尚待建立,目前臨床上以80至120ml/min為正常值,至少也應維持在60ml/min以上。
隨年齡老化,eGFR每年大約下降0.5ml/min,若長期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控制不佳;或攝護腺肥大、泌尿道結石引發阻塞性腎病變;濫服止痛藥、類固醇、某些中草藥;肥胖、不運動、抽菸、常處於脫水狀態等,eGFR可能急速下降,代表腎功能惡化。
此外,尿液檢驗不痛且無侵襲性,價廉又方便。若有蛋白尿、潛血反應,亦可早期偵測到腎臟異常,有利早期治療。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煩惱絲落不停 禿髮讓人愁

煩惱絲落不停 禿髮讓人愁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專題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擁有一頭烏黑濃密秀髮,是許多人的夢想,但若不幸受家族遺傳、荷爾蒙、壓力或感染等因素影響,導致禿髮,可就讓人煩惱了。醫師觀察,常見的禿髮原因包括雄性禿、圓形禿與細菌性毛囊炎等,提醒大家注意。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耀立指出,正常成人頭皮上的毛髮約10萬根,每月以1公分速度成長。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少平表示,頭髮生長具有周期性,大致經過生長期、退化期與休止期,只要毛囊沒壞死,就會展開新的生長周期。
張少平指出,雄性禿多發生於男性,盛行率隨年齡增加。黃耀立說,國內50歲以上男性,約三至四成有雄性禿,也有20多歲男性為此所擾。黃耀立表示,雄性禿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年齡、基因、遺傳與男性荷爾蒙等因素有關。
張少平解釋,男性荷爾蒙在5α還原酶作用下,會轉化成二氫睪固酮,二氫睪固酮促使毛囊萎縮、毛髮變細;雄性禿患者,毛囊對二氫睪固酮特別敏感,尤其是前額與頭頂處的毛囊,可能因此造成禿髮。
黃耀立提醒,男性進入青春期後,每天掉髮超過120根、前額髮線後退成M型,或髮漩處毛髮量變稀薄等,就得當心雄性禿。張少平指出,抑制睪固酮還原成二氫睪固酮的口服藥物與外用生髮劑等,都是常見治療方法。
圓形禿,俗稱鬼剃頭,患者常在頭皮出現如10元銅板大的圓形或不規則禿塊。黃耀立指出,圓形禿是常見的侷限性禿髮症,臨床以女性居多,好發20至40歲青壯年。
張少平說,臨床對於圓形禿致病機轉仍不清楚。壓力、甲狀腺亢進或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導致圓形禿。黃耀立說,因壓力或疾病造成的免疫失調,可能使人體淋巴球攻擊毛囊,造成局部禿髮。
黃耀立表示,圓形禿沒有特定、有效的治療方法。當患者發現圓形禿時,患部周圍若已長出小細毛,顯示病程已歷時2至3個月。張少平指出,多數圓形禿患者,藉 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壓力等,可自然恢復;部分症狀嚴重者,醫師會視禿髮程度,在病灶處塗抹類固醇藥膏或注射類固醇治療。
細菌性毛囊炎常發生在四肢等部位,長出一顆顆紅色丘疹或膿疱,騷癢難耐。張少平表示,包括頭皮,任何有毛孔分布之處,都可能發生細菌性毛囊炎。
張少平解釋,頭皮的細菌性毛囊炎,多受個人體質、天氣悶熱或反覆流汗未擦乾頭皮等因素影響,導致細菌順沿毛囊口生長釀成感染,使頭皮出現類似青春痘的膿疱。黃耀立說,患者不分年紀,減少細菌入侵頭皮機會,就能降低感染,避免掉髮。
預防頭皮感染細菌性毛囊炎,黃耀立建議,避免頭皮長時間處在潮濕、高溫環境。長頭髮的女性朋友,洗完頭應完全吹乾頭髮;睡覺易流汗的嬰幼兒,家長可在孩子枕頭上墊一條毛巾,並勤加換洗,降低感染機會。
頭髮生長周期
生長期:約2至6年,期間頭髮在吹染整燙過程中持續生長。
退化期:約2至3周,此時頭皮下毛囊細胞隨時間推移,逐漸凋亡。
休止期:約3個月,原本依附在毛囊上的頭髮,脫離毛囊自然掉落。

記者陳立凱/攝影
預防掉髮小叮嚀
1.均衡飲食:組成頭髮的主要營養素是蛋白質,建議適量攝取如牛奶、蛋與肉類等蛋白質;並從蔬菜水果攝取各類維生素與礦物質,都有助頭髮生長與修護。

2.充足睡眠不熬夜:日夜顛倒易增加皮脂線分泌,導致髮質變油膩,若又不重視清潔造成毛囊反覆發炎,恐有掉髮問題。

3.徹底清潔:洗頭可去除頭皮的皮屑、髒汙與油脂,但洗髮精停留在頭皮時間不宜過長,沖水時應徹底洗淨頭皮每個角落,才能減少頭皮屑、頭皮癢發生。

4.減少不必要吹、染、燙髮:吹風機最好距離頭髮約15公分吹整,減少染、燙機會,以防藥劑破壞頭髮的蛋白質結構,使毛髮受損。

資料來源/黃耀立、張少平醫師
製表/陳俐君 聯合報

攝護腺肥大 吃感冒藥尿不出

攝護腺肥大 吃感冒藥尿不出
【聯合報╱林育慶/彰濱秀傳泌尿外科體外震波碎石中心主任】
記者陳柏亨╱攝影
天氣不穩定,感冒患者增多,急診處就會出現尿不出來的老人患者。再次呼籲有攝護腺問題的長者,服感冒藥要小心,因感冒藥中通常含抗組織胺、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都會讓膀胱排尿壓力下降,或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甚至發生急性尿瀦留。 63歲張先生吃了感冒藥後,整天尿不出來,膀胱脹得很痛苦掛急診。驗尿、抽血、X光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攝護腺腫大及膀胱結石併急性尿瀦留,經導尿並配合 口服藥物,解尿問題才獲得緩解,後來接受「經尿道攝護腺雷射汽化術」及「內視鏡膀胱取石術」,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不需服藥也可以解尿順暢。
他表示多年來一直頻尿、夜尿、解尿斷斷續續、尿不乾淨,總認為是年紀大了,退化了,並未就醫檢查及治療。

圖/聯合報提供
不少患者和張先生一樣想法,直到尿不出來才就醫,此時,有的不只是單純攝護腺肥大影響排尿,也可能被發現併有膀胱結石、腎水腫甚至攝護腺癌。所以,一有排尿問題還是要及早就醫檢查、治療才是上策。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位於膀胱出口與尿道交界處,為男性特有器官,攝護腺於男性50歲左右會因增生肥大而有排尿障礙;如果患者本身已攝護腺肥大並有膀胱出口阻塞症狀,也是造成膀胱結石的危險因子。
一般在門診如發現年長者有攝護腺肥大併有膀胱結石情形,泌尿科醫師會建議使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方式,無傷口、恢復快,一併解決膀胱結石及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不是所有攝護腺肥大患者均需服藥或手術,而是視個人解尿情形而定,若是單純良性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肛門指診及驗尿均正常),而且無任何排尿障礙的人,可以單純每年定期追蹤,不需任何處置。
一般男性長者可使用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發表的國際前列腺症狀自我評估表,自我評分,了解自己是否有排尿障礙。
※延伸閱讀》
‧醫師建議:逾50歲 PSA兩年篩檢一次
‧遠離攝護腺肥大 吃清淡、別憋尿
‧瑞典研究:45歲以上做攝護腺癌篩檢
‧攝護腺肥大 與攝護腺癌無因果關係

Lack of Sleep Linked to Medical Risks

睡眠不足 戕害你的健康
Lack of Sleep Linked to Medical Risks 【By JANE E. BRODY/田思怡譯】
Millions of people unwittingly shortchange themselves on sleep.

Research shows that most people require seven or eight hours of sleep to function optimally. Failing to get enough sleep can compromise health and even shorten life. The effects of inadequate sleep can profoundly affect memory, learning, creativity, productivity,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Sleep specialists say a number of bodily systems ar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inadequate sleep: the heart, lungs and kidneys; appetite, metabolism and weight control; immune funct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sensitivity to pain; reaction time; mood; and brain function.

“Sleep affects almost every tissue in our bodies,” said Dr. Michael J. Twery, a sleep specialist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 Maryland.

Poor sleep is also a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Levels of the hormone leptin, which tells the brain enough food has been consumed, are lower in the sleep-deprived while levels of ghrelin, which stimulates appetite, are higher. In addition, metabolism slows when sleep is disrupted; if not counteracted by increased exercise or reduced caloric intake, this slowdown could add up to four kilograms of weight gain in a year.

The risk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troke are higher in people who sleep less than six hours a night. A single night of inadequate sleep can cause daylong elevations in blood pressure in people with hypertension. Inadequate sleep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calc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ies and raised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linked to heart disease. ( Sleeping too much may also be risky. Higher rates of heart disease have been found among women who sleep more than nine hours nightly.)

The risk of cancer may also be linked to sleep. A Japanese study of nearly 24,000 women ages 40 to 79 found that those who slept less than six hours a night we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breast cancer than women who slept longer. Eva S. Schernhammer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found a link between levels of the sleep hormone melatonin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study of 1,240 people at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in Cleveland, Ohio, found a higher risk of potentially cancerous colorectal polyps in those who slept fewer than six hours nightly.

During sleep, the body also produces hormones that help fight infections and those that stimulate growth and repair cells.

Dr. Vatsal G. Thakkar, a psychiatrist affiliated with New York University, recently described evidence associating inadequate sleep with an erroneous diagnosi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In one study, 28 percent of children with sleep problems had symptoms of the disorder, but not the disorder.

But some of the most insidious effects of too little sleep involve mental processes like learning, memory, judgment and problem-solving. During sleep, new learning and memory pathways become encoded in the brain, and adequate sleep is necessary for those pathways to work optimally. The cognitive decline that so often accompanies aging may in part result from chronically poor sleep.

At checkups, tell your doctor how long and how well you sleep. Be honest: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can be as important to your health as your blood pressure and cholesterol level.


【2013-07-16/聯合報】

睡不好的人,為什麼容易變胖?

睡覺睡得好,身材就苗條」相信是每位愛美女性的生活準則,坊間也推出許多幫助一夜好眠的有用資訊…。但同樣愛 美的妳可能不知道,若沒有好好地維持身材,也有睡不好的情況!當這兩種生活的不良習慣一起發生時,哇,就會和小編一起掉入體態失衡的悲慘世界!今天就來看 看為什麼兼顧「好的睡眠&維持體態」,才是健康又美麗的眉角!

睡不好的人,為什麼容易變胖?
Toggle

目前醫學研究[1][2]的結果指出,當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時,人體負責飢餓感的賀爾蒙ghrelin會大幅增加,而調整人類食慾的賀爾蒙leptin則會相對減少,新陳代謝減少的同時食慾增加,體重將會直線上升。
這就是為什麼熬夜不睡覺會容易發胖、常熬夜的人總是無法抗拒鹽酥雞誘惑的原因,往往不是意志力不堅、喜歡背棄貼在桌前的減肥誓言,而是大腦因為缺乏優質睡眠的關係,相對產生太多的ghrelin,讓我們總是抗拒不了美食的誘惑啊!

體重過重,也會讓你睡不好?

睡不好的人容易變胖,但我們可能想不到的是:變胖的人也常常會睡不好!根據美國時代雜誌[3]的報導,研究人員花費6星期的時間,追蹤77位肥胖或 體重過重的個人的夜晚睡眠品質,發現他們有睡眠品質不佳的症狀。之後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接受節食計劃,6個月後,兩組人平均減重15磅,腹部脂肪減少 15%,而且睡眠品質提升了20%。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凱瑞史都華(Kerry Stewart)對這樣的研究結果表示:
如果身體過重或是肥胖,便會增加心臟和肺部的負荷,影響身體的運作。如果腹部脂肪過多,影響肺部的舒張,便會導致呼吸不順暢,容易睡眠中斷。

噢不!這是個惡性循環!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發現,常常熬夜、吃宵夜、又沒有運動習慣、肚子漲了一圈肉肉的人,會有睡不好的症狀產生,而睡不好又讓無止境的食慾進化再進化…看到這裡小編不禁倒抽一口氣:天呀,這就是永無止境的「變胖迴圈」!難怪怎麼減重都減不下來@@
該怎麼辦呢?既然知道良好的體重也會回頭來創造美好的睡眠品質,好的睡眠回頭幫助我們維持良好的體重。那麼從今天起,戒掉熬夜的小毛病隔天早上換上那慢跑鞋均衡飲食,三者並進才是最好的解套。俗話說得好,動得勤勞、吃得精巧、睡得剛好,身體健康沒煩惱。那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那就繼續追蹤“愛健康”的資訊吧!

阿斯匹靈如何防癌

阿斯匹靈如何防癌
By Nicholas Bakalar
Aspirin and othe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for cancer, but no one has been able to explain why. Now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these drugs slow the accumulation of a type of DNA change called somatic genome abnormalities, or S.G.A.’s, that lead to uncontrolled cell growth.
阿斯匹靈與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可大幅降低罹癌風險,然而至今不知其緣由。如今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藥物可減緩名為細胞體基因組異常的DNA變異累積速度,而這種變異會使細胞生長失控。
The scientists studied 13 people with Barrett’s esophagus, a condition in which cells in the esophagus become damaged, usually by acid reflux. Sometimes the cells become precancerous, and rarely the problem leads to esophageal cancer.
如果食道的細胞因為胃酸逆流而受損,常會形成巴瑞特氏食道症。科學家研究13名罹患這種症狀的民眾。有時候,細胞會呈現發展為癌症之前的狀態。極少數情況下,這種問題會變成食道癌。
The researchers tracked S.G.A.’s with periodic biopsies over an average of almost 12 years. Over all, the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was associated with a 90 percent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mutations.
研究人員以平均將近12年的時間進行定期切片檢查,以追蹤細胞體基因組異常的演變過程。整體而言,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與突變比例降低90%有關。
“We used techniques used to measure mutation rate in viruses like H.I.V. to measure it in humans,” said Carlo C. Maley, the senior autho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volution and Canc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We measured whole pieces of chromosomes that are getting deleted or copied.” Apparently aspirin slows that rate of mutation.
研究報告主要執筆人、舊金山加大演化與癌症中心主任馬雷說:「我們把估計愛滋病毒等病毒突變速率的技術用在人體。我們估算刪除或複製中的整組染色體。」阿斯匹靈顯然可以減緩突變的速率。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PLoS Genetics, was very small, Dr. Maley said. But most cancers take decades to develop, he added, “if you could just slow it down, you could slow it enough to have people die of something else.”
馬雷說,這項發表在PLoS遺傳學期刊的研究規模很小,不過多數癌症要數十年才會形成,因此,「如能減緩癌症生成的速率,就可以把它減緩到可使人們死於其他因素的程度」。
A Walk Aids Digestion
飯後散步好處多多

By Anahad O’Connor
The food-induced stupor that often follows a big meal is a good excuse for a nap. But a brief walk shortly after eating is a quick way to burn calories and aid digestion.
大餐後因為食物引起恍惚是打個盹的好理由。然而飯後散步是燃燒卡路里與幫助消化的快速方法。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a post-meal walk, as short as 15 minutes, can help with digestion and improve blood sugar levels. In one 2008 study, German researchers observed people who ate a large meal and then consumed either an espresso or an alcoholic digestif, or walked at a slow pace on a treadmill. Walking, sped the rate at which food moved through the stomach. The beverages had no effect.
研究人員發現,飯後散步有助消化及改善血糖濃度,哪怕短到只有15分鐘。2008年德國科學家做了項研究,觀察飽餐一頓後,喝杯濃咖啡或服用含酒精消化劑,或者在跑步機上緩緩散步的一群人。散步可使食物加速通過胃部。飲料毫無作用。
In other studie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walk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blood sugar after meals. Large spikes and variations in blood sugar can raise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signal diabetes.
科學家在其他研究中發現,飯後散步可大幅降低血糖的濃度。血糖驟升與劇變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出現糖尿病的風險。
In a 2009 study, researchers found that a 20-minute walk about 15 minutes after dinner led to lower post-meal blood sugar level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than either a walk before dinner or no walking.
科學家在2009年的研究中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吃完晚飯約15分鐘後散步20分鐘,可使飯後血糖降低,效果非飯前散步或不散步可比。
A recent study, found that in older adults who were overweight and sedentary, walking for 15 minutes after each meal improved daily blood sugar levels more than a single 45-minute walk in the morning.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體重過重及久坐不動的老人每頓飯後散步15分鐘,可明顯改善每日血糖值,效果大於早上散步45分鐘。
Researchers say that a post-meal stroll helps clear glucose from the bloodstream in part because the muscles use more of it.
研究人員說,飯後散步有助於清除血液中的葡萄糖,部分原因是肌肉會因為散步而消耗更多葡萄糖。
Inferior Drugs a Risk
次級藥物構成風險

BY Donald G McNeil Jr
Substandard tuberculosis drugs sold in poor countries are a growing public health threat, but the problem could be alleviated if governments enforc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s, a new study reports.
貧窮國家販賣的不合規格肺結核藥物,已經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公衛威脅。然而根據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各國政府落實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標準,這個問題可以改善。
At pharmacies in 17 countries, the authors bought 713 samples of two TB drugs, and found 9 percent had no active ingredient or, worse, too little: An inadequate dose encourages the growth of drug-resistant TB strains.
研究人員在17個國家的藥房購買二種肺結核藥物的713件樣本,結果發現,其中有9%不含任何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太少,又以後者更為糟糕,因為劑量不足會使抗藥性肺結核菌株出現。
The study shows the failures of a nearly perfect system for basic TB control, said Dr. Lucica Ditiu, of the Stop TB Partnership. That system supplies packaged high-quality drugs for about $30 per box for a six-month supply. Poor countries get them free, said Dr. Ditiu.
「中止肺結核夥伴計畫」的露西卡戴迪烏表示,研究凸顯出一個近乎完美的肺結核基本控制體系的缺失。這種體系供應每盒約30美元的半年分包裝式高品質藥物。戴迪烏博士說,窮國可免費取得。
Ideally, said Amir Attaran, an author of the study, all countries would buy those drugs and governments would ban sales of those drugs for other purposes.
研究報告執筆人之一艾塔倫表示,理想情況下,各國都引進這些藥物,政府並禁止因為其他理由而販售這些藥物。
But not all countries follow the W.H.O. regimen, not all doctors prescribe the drugs in it, “and in private pharmacies, all bets are off,” Dr. Attaran added, as some will sell anything to any buyer.
然而艾塔倫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遵循世衛組織的建議,醫師也不會絕對開立世衛組織建議的處方,至於私人的藥房,「情況難料」,因為有些人會把任何東西賣給任何買家。
Even poor countries like Rwanda have shown they can control TB by enforcing “pharmacovigilance,” the study said. Dr. Attaran and Dr. Ditiu cited India as a country that fails to enforce it and so is facing a huge epidemic of multidrug-resistant TB.
研究報告指出,連盧安達之類的窮國都已證明,它們可以因為提高對藥品的警覺性而控制肺結核。艾塔倫與戴迪烏以印度為負面例子指出,它就是因為未能落實這項原則而面臨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疫情難以收拾的局面。



夏季熱傷害 牢記迅速降溫

夏季熱傷害 牢記迅速降溫
預防中暑,在軍中是每年夏天的重要課題,民國81年前,因中暑送至三總的軍人每年有20至30位,死亡率達6%,經中暑防治之教育訓練後,中暑病例降至個位數。在此分享三總中暑相關知識及治療經驗,期對社會大眾有所幫助。
人類是恆溫動物,無論周圍溫度高低,均維持體溫攝氏37度,當由環境吸收熱量或運動體內產熱後,必須散發出去,維持體溫恆定。
散熱方式有四種:傳導、對流、輻射、蒸發。當環境溫度接近或高於體表溫度(約攝氏35度)時,傳導、對流、輻射效果極差,九成以上散熱靠蒸發,此時足夠的飲水及健全心臟功能和皮膚血液循環,相當重要。
熱傷害分為熱衰竭、熱痙攣及中暑,前兩者屬較輕的熱傷害,因暴露在熱環境後產生暈眩、頭痛、惡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發燒者皆可診斷為熱衰竭,若在高熱環境下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的肌肉抽搐,則為熱痙攣。
中暑屬重度熱傷害,除了先有熱衰竭症狀,另須加上發高燒,核心體溫大於攝氏40度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症狀,如精神錯亂、癲癇、昏迷等。中暑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是熱傷害治療最具挑戰性的一類。
中暑分為傳統型和運動型,傳統型中暑是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造成,常發生年老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患者;運動型中暑,主要是在高熱環境下劇烈運動,體內大量產熱來不及散發所造成,常見年輕人或軍中新兵。
中暑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主要是高熱對細胞及器官的傷害,包括酵素系統停止作用、蛋白質變性及細胞壞死等。
以色列陸軍10年內針對134位中暑病人中的6位死亡者解剖發現,病理變化包括腦部充血、肺水腫、心肌充血、肝臟充血、急性腎小管壞死、橫紋肌溶解症、內臟出血、周邊血管瀰散性血管內凝血,幾乎全身器官都受損,故死亡率極高。
熱傷害患者的治療,主要原則為迅速降溫,降溫最快的方法為「蒸發」,當發現熱傷害患者時,須迅速將其移至陰涼處,解開衣物,以冷水或冰水將身體淋濕,輔以 電扇吹拂降溫,將冰袋或冰毛巾置於頸部、腋窩、及鼠蹊部大動脈通過處,之後將病患置於開放性且具空調的運輸工具,盡速送醫,運送過程並持續降溫。
熱傷害嚴重者可導致中暑及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但其為可預防疾病,若平日能瞭解熱傷害成因並加以預防,可避免不幸事件發生。


 
●中暑高危險群
1.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高者。
2.劇烈運動超越體能負荷者。
3.飲水不足者。
4.身體耗弱,如睡眠不足、感冒、腹瀉或感染導致發燒者。
5.新兵(指剛入伍前2周,在高熱環境下運動須有熱適應期,約為7至14天,在此時間逐漸增加熱暴露時間及訓練強度)。
6.服用抑制排汗藥物,如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等。
7.慢性病、心肺功能不良患者。
8.有強迫性格事事求勝者(在參加競賽時為求勝可能做出超出體能極限運動)。
9.服用安非他命者。
10.代謝疾病患者(如甲亢患者代謝率高,產熱量高)。

●預防熱傷害
1.溫度、濕度高時,盡量避免在室外逗留或運動。
2.中暑高危險群在高熱環境中,需降低其運動量。
3.軍中新兵須有熱適應期。
4.補充足夠水分。
5.注意是否有內科疾病和服用抑制排汗藥物。
6.穿著寬鬆,易排汗衣物。
7.熟悉熱傷害的臨床症狀及初步急救措施,如心肺復甦術、降溫等。

資料提供/朱柏齡醫師
※延伸閱讀》
‧謹記三要點 別讓孩子「熱」壞了
‧天熱缺水分 易心肌梗塞
‧吃對食物 身體散發自然涼


【2013/07/16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三多三動 讓大腦更靈光

三多三動 讓大腦更靈光
【聯合報╱巫瑩慧/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預防失智症可以心智與認知訓練和體適能活動、社會參與,掌握「三多三動」,促進大腦功能活化。

多動腦:
美國芝加哥Rush醫學中心,7月初在神經學雜誌(Neurology)上發表,多動腦,可延緩大腦退化。這項長達6年的研究,追蹤調查參與者從兒童時期 至老年的心智活動,並從其中294名身故後所捐贈的大腦解剖做比對,發現不論是在學校中的課外活動,或日常生活中的上圖書館查資料、閱讀書報、寫信、編 織、攝影、玩樂器、歌唱或玩益智遊戲等,對活化大腦都有顯著的功效。尤其年紀愈大,還保持心智活躍的長者,延緩退化的比率可達32%。
另外,梅約醫學中心研究人員也呼應這項研究,如果能從兒童時期,就持續不斷活化腦力,進而貫徹終身學習。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不但可以累積聰明才智,在年長細胞開始退化時,也還保有足夠資源,不至於在老年時落入失智症的族群。

多運動:
談到運動對活化大腦的好處,要從1990年美國加州科學家以老鼠做轉輪運動的實驗說起。他們發現運動會促進大腦中掌管記憶區域的細胞增生,功能也跟著加強,從此開啟各項研究,探討不同運動對活化大腦的相關貢獻。
今年2月發表在「老年研究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運動如有氧舞蹈和快走,在每周兩次參與,六個月後,改善了70歲以上長者的空間認知和語言表達能力。由加 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的另一組研究也發現,原本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測試者,經由體適能如舉重或肌耐力訓練後,在口頭記憶的相關測試,如陌生人的姓名、個 人資料等,很容易就能回想起。
另外,美國學者Mortimer也在2012年6月「阿茲海默症期刊」中發表,太極拳和多互動可增進大腦容量。可見不同運動項目或社會參與,對促進腦部活化,會產生不一樣的功效。
研究也顯示,比較理想的運動狀態是:每周至少150分鐘或每次30分鐘以上,一周3至5次,而且不要侷限於一種運動。

多互動:
鼓勵參與社交或親友間的活動,如與家人和親友保持聯繫、在公園或公共場所和鄰居聊天、參與宗教或社團活動、加入醫療或社區的志願服務、安排旅行或聚餐等休閒活動,研究證實這些都可以降低罹患憂鬱和失智症的風險。
尤其是中老年獨居或退休的人,如果孤立自己,與社會疏離,得失智症的比率會高出2倍以上。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澳洲和新加坡等國都紛紛推動友善社區或醫院,用社會和專業力量,關注大眾身心健康。

多動腦、多運動和多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三多三動原則,而且是愈多愈好,並且要持之以恆。只要是能促進心智活躍、能享受其中樂趣、同時是個人體力所能負荷的,都是值得鼓勵的大腦保健方法。
※延伸閱讀》
‧大笑、多與人互動 頭腦更靈光
‧腦細胞… 憂鬱最易折損
‧大腦僵化 易罹患癡呆症

靈芝強化免疫 找到關鍵

靈芝強化免疫 找到關鍵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3.08.31 04:33 am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昨天宣布,解開了「靈芝多醣增強抗癌活性」這多年難解的謎,提出靈芝促進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發表在本期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報(PNAS)中。

過去研究認為,靈芝是可以強化人體免疫系統,甚至可以抗癌的中藥草。研究團隊成員廖詩芬博士說,六十多年來,許多科學家研究靈芝多醣的骨幹─葡聚醣(也就是即葡萄糖的聚合物),試圖找尋真正有效抗癌的部分,卻都鎩羽而歸。

專門研究醣分子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若靈芝的抗癌效果只來自於葡聚醣,那同樣含有葡聚醣的酵母菌、纖維素應該就可用來抗癌,但實驗結果卻顯示,葡聚醣只能幫助免疫反應,無法主動誘發免疫反應。他推測靈芝多醣的分支上,一定還有其他的醣類是真正引發免疫反應的元素。

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說,在一次「試看看」的醣晶片測試中,竟發現施打靈芝多醣的肺癌老鼠所產生的抗體,會專門和癌細胞表面特有的醣分子Globo H結合,由於Globo H的尾端帶有「岩藻醣鍊」,團隊便推測一大串靈芝多醣中,應該就是具有岩藻醣鍊的分支,可以活化免疫反應。

經萃取後,含高度岩藻醣鍊的多醣片段FMS,果真能讓老鼠產生更多專門對付癌細胞的抗體,進而限制腫瘤擴大。

吳宗益說,如果將岩藻醣從靈芝多醣去除,則老鼠的免疫活性會大幅下降。

吳宗益表示,這是首次有研究從分子層面解開靈芝多醣可調節免疫系統及抗癌活性的神秘面紗,未來研究團隊希望能找到可抗癌的最小「有效醣單元」,才能分析岩 藻糖鍊的結構,進一步合成,做為癌症疫苗的可能抗原;不過岩藻醣鍊分支,占整個多醣的比例小於百分之一,要拆解非常困難,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8133244-3144098.gif
圖/聯合報提供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33244.shtml

不吃肉 老人易憂鬱

不吃肉 老人易憂鬱 字體:正常放大
 
吃肉,也可能減少老人憂鬱。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六十五歲以上缺乏維生素B6、葉酸及血紅素者,較易有憂鬱情緒。該院研究員潘文涵建議,老人家多吃蔬果,有益控制血壓外,也要適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較不會憂鬱。
研究團隊是以一九九九年到二○○○年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以一千三百多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為研究對象,先用量表調查他們的「心理憂鬱沮喪」和「情緒影響日常活動」憂鬱情緒,發現有三成一長者各有其中一項憂鬱情緒。
過去國外研究認為,缺乏葉酸、維生素B6、B12,可能導致憂鬱情緒;因此,國衛院研究團隊同時也抽血檢驗這些長者的血紅素、鐵蛋白、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等。
結果發現,維生素B6、葉酸及血紅素不足或偏低者,憂鬱風險是一般老人的二點三二到七點一三倍。潘文涵說,過去都以為老人憂鬱可能是社會心理因素,現在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營養不足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老人缺乏葉酸就沒食欲,越吃越少,形成惡性循環」,潘文涵強調,老人應多攝取瘦肉類的動物性蛋白質,不應只吃蔬果不吃肉,才能補充維生素B6、葉酸;魚類則以鮭魚和鮪魚,富含這兩種營養素。
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鄭金寶說,常在醫院裡看到老人家一抽血發現膽固醇高,就開始不吃紅肉,結果顧此失彼,蛋白質和鐵質都不足;吃素的老人則應吃奶蛋素,才不會營養不足。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提醒,老人家可吃雞肉或魚肉等白肉,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吃紅肉則有撇步,如吃牛腱、少吃牛腩,吃菲力牛排、少吃沙朗。
潘文涵指出,多吃蛋白質補充維生素B群和葉酸,有可能降低憂鬱情緒;已有憂鬱症且服藥控制的人,不宜只靠飲食而自行停藥,但多補充這些營養素,情緒變好,經醫師評估後,就可減少藥量。
施靜茹

【2013/08/31 聯合報】

週末多補眠 降低糖尿病風險

週末多補眠 降低糖尿病風險

  • 2013-06-19 19:19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週末好好睡一覺可能是奢侈的享受,但醫師也發現,這更是避免罹患糖尿病的好妙方。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醫師發現,週六、週日早上睡晚一些有助減輕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中年人為罹患這類疾病的高危險群。
     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與缺乏睡眠和肥胖有關,甚至可能併發中風、心臟疾病和眼盲、腎臟疾病,並傷害神經和循環系統,嚴重情況下還可能導致截肢。
     澳洲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有助提醒週間忙到不行、無法獲得足夠睡眠的民眾,別忘了在週末多補眠。
     研究人員觀察19名平均年齡29歲的健康男性,且這些男性平均有超過5年時間,週間睡眠時間都約達6小時。
     不過,他們都會在週末多睡兩小時。研究人員隨後分別在這些男性週末補眠後,以及週間工作日睡眠後抽取血液樣本。
     檢驗結果顯示,男性在週末多睡一些時間後的胰島素功能較佳。胰島素能將糖分轉變為能量,第二型糖尿病病患胰島素運作不彰。
     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研究人員在舊金山舉辦的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發表研究報告,這也是首度以缺乏睡眠男性為研究對象的報告。
     研究人員劉彼得(Peter Liu,音譯)表示:「我們的報告發現,多睡數小時有助增進胰島素功能,進而降低成年男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10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