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轉移性大腸癌 不再是絕症

轉移性大腸癌 不再是絕症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非絕症!醫師表示,仰賴團隊合作的治療計畫,整合化療、標把治療及積極的手術切除病灶,晚期大腸直腸癌仍有機會治癒。
檢出腸癌 57%為二期或三期
2009年起,國內每年新增腸癌患者超過逾一萬二千人。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一平說,腸癌的發生率是目前國人癌症的首位(男女合併計算),死亡率則排名癌症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肺癌及肝癌。根據和信初診個案資料顯示,57%腸癌患者初次診斷疾病時為第二期或第三期,另有20%的人發現罹癌時就是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
為早期發現大腸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有提供5069歲 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但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指出,糞便潛血是針對「無症狀的一般人」,如果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腹瀉、貧 血等情形,糞便潛血檢查無法作為診斷依據,建議應直接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多數的腸癌是由腺息肉演變而來,黃一平醫師說,腺息肉可以說是一種癌前病變,它 變成癌症通常需時約7年;若腺息肉超過1公分,將來變成癌症的機率更高,因此建議發現息肉時,便應予以切除,以預防腸癌發生。
前導化療 縮腫瘤再手術
腸 癌可分為結腸癌與直腸癌,手術切除病灶通常是一至三期疾病的第一步治療方式,針對第三期腸癌的病人,術後會建議接受輔助性化療。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 師黃國埕表示,所謂輔助性化療,主要是透過藥物注射或口服化療,經由血液循環至全身,在腫瘤未成氣候前、把它殺死,如此可預防癌細胞轉移復發。
和 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說,透過精細的影像學檢查,能查知癌細胞是否侵犯穿過腸壁,或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情形。若出現上述發現,術前前導性化療加上放 療,一方面能縮小腫瘤,提昇手術切除病灶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部分直腸癌患者在腫瘤縮小後,或許可以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
遠端轉移化療+標靶縮腫瘤
陳建志醫師進一步說明,相較於開刀後再化、放療,直腸癌病人手術前接受化、放療的預後較佳,局部復發率可減少至10%。此外,術後才接受放療,因骨盆腔器官經手術切除後,小腸會進到骨盆腔內,放療容易造成嚴重腹瀉或腸沾黏導致腸阻塞等副作用。
特 別要注意的是,腸癌會有發生遠端轉移的可能,初次治療完成後,定時接受追蹤檢查,是早期發現轉移並早期治療的最佳方法。黃國埕醫師說,如果不幸癌細胞已轉 移至肝臟,且無法以手術切除,病人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有機會讓腫瘤縮小,再以手術清除腫瘤。目前針對腸癌的標靶藥物有兩種,藥物的選擇並無一定的順 序,不過,病人用藥前可接受K-ras基因檢測,了解基因有無突變,再與醫師討論決定使用何種標靶藥物。
治療計畫量身打造新希望
和 信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忠葦說,標靶藥物也有副作用,以新生血管抑制劑為例,藥物雖可切斷癌細胞養分供給,但患者用藥後易出現脂肪肝,或在手術過程中導 致出血量增加、甚至術後傷口癒合不良等情形。轉移性腸癌患者用藥前,務必與醫療團隊溝通治療計畫,依照目標選擇正確的治療用藥,同時降低風險,增加治癒疾 病的機會。
「勿輕易放棄!」鄭鴻鈞醫師說,10年前標靶藥物未出現前,轉移性腸癌治癒的機會很低,治療方式的選擇也很有限,病人等於被宣判死刑。近年來,化放療、標靶藥物、加上手術的整合治療,為個人量身打造治療計畫,讓病人有機會延長生命,甚至治癒疾病。
健保局日前更宣布,自121日起將腸癌標靶藥物「爾必得舒」納入健保第一線用藥,給付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有了健保的支持,病友們更要有信心戰勝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來源:2012/11/25【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