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夏季熱傷害 牢記迅速降溫

夏季熱傷害 牢記迅速降溫
預防中暑,在軍中是每年夏天的重要課題,民國81年前,因中暑送至三總的軍人每年有20至30位,死亡率達6%,經中暑防治之教育訓練後,中暑病例降至個位數。在此分享三總中暑相關知識及治療經驗,期對社會大眾有所幫助。
人類是恆溫動物,無論周圍溫度高低,均維持體溫攝氏37度,當由環境吸收熱量或運動體內產熱後,必須散發出去,維持體溫恆定。
散熱方式有四種:傳導、對流、輻射、蒸發。當環境溫度接近或高於體表溫度(約攝氏35度)時,傳導、對流、輻射效果極差,九成以上散熱靠蒸發,此時足夠的飲水及健全心臟功能和皮膚血液循環,相當重要。
熱傷害分為熱衰竭、熱痙攣及中暑,前兩者屬較輕的熱傷害,因暴露在熱環境後產生暈眩、頭痛、惡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發燒者皆可診斷為熱衰竭,若在高熱環境下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的肌肉抽搐,則為熱痙攣。
中暑屬重度熱傷害,除了先有熱衰竭症狀,另須加上發高燒,核心體溫大於攝氏40度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症狀,如精神錯亂、癲癇、昏迷等。中暑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是熱傷害治療最具挑戰性的一類。
中暑分為傳統型和運動型,傳統型中暑是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造成,常發生年老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患者;運動型中暑,主要是在高熱環境下劇烈運動,體內大量產熱來不及散發所造成,常見年輕人或軍中新兵。
中暑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主要是高熱對細胞及器官的傷害,包括酵素系統停止作用、蛋白質變性及細胞壞死等。
以色列陸軍10年內針對134位中暑病人中的6位死亡者解剖發現,病理變化包括腦部充血、肺水腫、心肌充血、肝臟充血、急性腎小管壞死、橫紋肌溶解症、內臟出血、周邊血管瀰散性血管內凝血,幾乎全身器官都受損,故死亡率極高。
熱傷害患者的治療,主要原則為迅速降溫,降溫最快的方法為「蒸發」,當發現熱傷害患者時,須迅速將其移至陰涼處,解開衣物,以冷水或冰水將身體淋濕,輔以 電扇吹拂降溫,將冰袋或冰毛巾置於頸部、腋窩、及鼠蹊部大動脈通過處,之後將病患置於開放性且具空調的運輸工具,盡速送醫,運送過程並持續降溫。
熱傷害嚴重者可導致中暑及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但其為可預防疾病,若平日能瞭解熱傷害成因並加以預防,可避免不幸事件發生。


 
●中暑高危險群
1.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高者。
2.劇烈運動超越體能負荷者。
3.飲水不足者。
4.身體耗弱,如睡眠不足、感冒、腹瀉或感染導致發燒者。
5.新兵(指剛入伍前2周,在高熱環境下運動須有熱適應期,約為7至14天,在此時間逐漸增加熱暴露時間及訓練強度)。
6.服用抑制排汗藥物,如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等。
7.慢性病、心肺功能不良患者。
8.有強迫性格事事求勝者(在參加競賽時為求勝可能做出超出體能極限運動)。
9.服用安非他命者。
10.代謝疾病患者(如甲亢患者代謝率高,產熱量高)。

●預防熱傷害
1.溫度、濕度高時,盡量避免在室外逗留或運動。
2.中暑高危險群在高熱環境中,需降低其運動量。
3.軍中新兵須有熱適應期。
4.補充足夠水分。
5.注意是否有內科疾病和服用抑制排汗藥物。
6.穿著寬鬆,易排汗衣物。
7.熟悉熱傷害的臨床症狀及初步急救措施,如心肺復甦術、降溫等。

資料提供/朱柏齡醫師
※延伸閱讀》
‧謹記三要點 別讓孩子「熱」壞了
‧天熱缺水分 易心肌梗塞
‧吃對食物 身體散發自然涼


【2013/07/16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